实验室简介

实验室简介

成立背景

北方干旱半干旱耕地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建设,是我国耕地领域第一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于2022年11月由科技部正式批复建设。实验室聚焦耕地管数量、提质量和控用途的国家重大需求,立足应用基础的研究定位,解析耕地资源演变格局、过程、效应与机理,突破耕地质量提升的新技术与新产品,构建耕地高效持续保护利用的新标准与新模式,打造引领耕地科学发展的创新中心、服务耕地保护利用的战略中心,建设国际一流的人才培养基地。

研究方向

  • 耕地监测:耕地天空地一体化观测与感知;耕地资源动态监测与预警;耕地质量演变格局与规律。

  • 耕地改良:耕地质量退化过程与阻控机理;障碍因子消减机理与改良技术;耕地产能提升机理与技术。

  • 耕地培肥:耕地地力提升机理与微生物组作用;养分高效利用的分子机理与调控途径;智能推荐施肥方法与新型高效肥料创制。

  • 耕地利用:耕地固碳与可持续利用机理及模拟;耕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与调控;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技术模式。

重点任务

  • 开展耕地天空地一体化观测感知、耕地资源动态监测预警,明确耕地质量演变格局与规律;

  • 揭示耕地质量退化过程与阻控机理,开展障碍因子消减机理与改良技术、耕地产能提升机理与技术研究;

  • 揭示养分高效利用与耕地地力提升的分子机理与调控途径,研发智能推荐施肥方法,创制新型高效肥料;

  • 开展耕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与调控,明确耕地固碳与可持续利用机理,集成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技术模式。

人才队伍

实验室聚集了耕地高效利用方面的优秀人才,现有固定人员190人,高级职称人才比例为82%,40岁以下青年人才比例为30%。其中,科学研究人员150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16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2人、岗位(站长)科学家20人,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队伍。此外,实验室拥有管理人员18人,负责实验室党建、科研管理以及条件保障等行政工作;科研辅助人员22人,负责大型仪器平台管理、运行与维护,实验方法开发、样品测试加工等工作。

人才培养

实验室建立了完善的科研人才分类评价框架,分为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的人才、基础研究类人才、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人才、社会公益研究类人才四类。

在教学方面,连续六年招收研究生100人以上,“双一流”“985”“211”等高水平大学生源占比超过40%。《土壤物理学》《食用菌栽培学》入选部“十四五”教材规划,《土壤生物学》《地理信息系统》入选院“十四五”教材规划。

博士后培养方面,近三年,1人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4人入选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7名博士后获得“优农计划”资助,16名博士后获得“优秀博士后”称号,32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人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科研成果

截至2025年7月,实验室牵头承担国家农业重大科技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项目14项;牵头院级耕地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和重大科技任务项目12项。

在论文方面,以实验室为第一单位发表论文599篇(占依托单位论文数61%),JCR一区376篇(占比63%),CNS子刊或高影响因子顶尖论文19篇。

在奖项方面,实验室获得省部级奖项共27项,其中第一单位获奖8项,包括2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3项中国农业科学院技术成果奖,2项其他重要奖项。

在主推技术与重大进展方面,5项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1项技术入选2024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1项成果入选2023中国农业科学10项重大进展。

在服务国家重大决策方面,聚焦耕地保护利用、盐碱地综合利用、农业区域发展等,提交战略咨询和智库报告,获中央常委级批示18件、副国级批示19件。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建议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写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盐碱地综合利用政策写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意见》。

平台建设

实验室结合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研究所学科布局,对研究所原有公共实验室进行修缮整合,集中耕地科学研究相关仪器设备,优化公共实验室功能布局。同时,结合研究所新增实验办公区域,推进公用实验楼建设、科研办公用房和实验用房优化调整,增加实验室办公楼公共交流空间。现将土肥楼一、二层作为公共实验平台,开展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数据中心和对外开放合作;将科海福林大楼收回,用于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学习空间;实现实验室四大研究方向相对集中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