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土壤培肥与改良创新团队在风沙土改良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团队通过系统整合全球风沙土改良定位试验数据,定量评估了有机和无机改良剂施用对风沙土有机碳积累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并揭示了干旱程度调控作物产量与土壤有机碳关联性的机理。相关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Geoderma》上发表。
风沙土广泛分布于全球干旱半干旱区域,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7%,其中约2亿公顷用于粮食生产。然而,风沙土普遍存在黏粒和有机质含量低、水肥保持力差、易受风蚀与旱灾等问题,严重制约区域农业生产力提升。改良剂(如有机肥、生物炭、膨润土等)施用是提升风沙土肥力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生产的有效途径,但其增产与固碳效益受到气候、管理和土壤性状等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基于全球风沙土区151篇文献843组观测数据的整合分析,系统评估了有机和无机改良剂施用在提升风沙土有机碳(SOC)含量和作物产量方面的效益及其关键调控路径。改良剂施用使风沙土区作物增产39%,SOC 含量提升62%。其中,复合改良剂的增产效果最显著(+92%),无机改良剂在提升 SOC 方面表现最佳(+133%)。气候显著影响风沙土的改良效果:在湿润地区,作物增产与 SOC提升幅度呈强正相关;而在干旱区,两者关系并不显著,甚至出现“增碳不增产”的情况。进一步分析发现,干旱指数、初始 SOC 含量和土壤酸碱度是决定改良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风沙土区改良剂施用需因地制宜,应结合干旱程度与土壤理化性状,制定差异化策略,实现风沙土固碳潜力与生产力协同持续提升。

海南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刘天鸿(已毕业)为论文第一作者,邬磊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北方干旱半干旱耕地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中国农科院青年创新专项的共同资助。
【引文方式】Tianhong Liu, Lei Wu, Shuirong Tang, Muhammad Shaaban, Lei Meng, Minggang Xu, Wenju Zhang. Positive effects of amendments on crop yield and organic carbon in sandy soils are regulated by aridity: A global meta-analysis. Geoderma, 2025, 462,117540.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geoderma.2025.117540
